技術交流

NAB2006廣播展觀見報告(下)-洋洋得意報NO.7

 日期:4/20/2019 11:19:05 AM

NAB2006廣播展觀見報告(下)-洋洋得意報NO.7

洋洋實業團隊 撰 2006/8/31

       接續《NAB2006廣播展觀見報告(上)》一文之討論,以下為觀見報告之四、五、六、七、八項與結語之內文,整理如下:

4. 虛擬漸入佳境:
       「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理論最初是由美國科學家蘇澤蘭特(I.E. Sutherland)1965年所提出,即所謂的「The Ultimate Display」(終極顯現)的概念。它是一種全新的「人機交互」系統,能對使用者產生各種感官刺激,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並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目的是使人在電腦生成的世界中,?生親臨現場的感覺,並能與電腦進行自然、直接的溝通。色相去背(Chrome Key)技術與動畫(Animation)技術是虛擬實境的基礎,1907年「逐格拍攝法」(Frame by Frame)為動畫電影開闢了新的道路,世紀末電腦大量的運用更使得動畫豐富了電視影像多元的呈現,視訊(Video)獨特的去背(Key)功能,更使電視節目與新聞,瞬間來去於時空之間。多年來,藉由虛擬實境的技術大量使用於電視節目與新聞製作中,時有所見。
在現今攝影棚空間狹小的侷限下,運用虛擬實境的技術可無限延展影像的空間,更可使觀看人眼睛為之驚豔。「虛擬攝影棚」(Virtual Studio)可改善傳統影棚「一日一景」或者「一景一用」的問題,虛擬棚的場景可在瞬間就更換一個場景,也就是說一天內或一個節目中可以用好幾個場景,甚至一天內可以錄好幾個節目的便利性。如新聞事件、選情報導、氣象分析、訪談節目與電視教學等,都是很好的應用方式。因此各大電視台紛紛以舊有攝影棚改裝或新建攝影棚時,規劃虛擬棚的興建。近年來,虛擬攝影棚由於動畫技術與攝影視角計算介面的進步,市場需求進入成熟的階段,製造廠商更推出多種全新版本、模型套件、分級售價等,加上運算速度快、影像質感佳,除了高品質系統供應商業電視台外,製造廠商還以低價位的版本,企圖搶佔學校實習電台的市場。過去在會場中虛擬攝影棚系統大都以歐美知名大廠為主,由於資訊業、電玩業、動畫業發展成熟的日本與韓國,透過「技術的轉移」與「產業的轉型」,經本屆會場觀察,已有許多日韓廠商進駐虛擬棚的市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來自中國、印度,甚至於台灣的廠商投入虛擬攝影棚的研發與競逐,技術多元、創意無限,面對全球虛擬實境的高需求市場,虛擬系統已漸入佳境。

5.資訊科技介入:
       目前資訊?業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學者莫頓(Scott Morton)對資訊科技(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定義為:各式規格運算及資料庫的電腦;組織內外的通訊科技;從處理例行作業的機器到專業的工作站;從Dumb Terminal到精巧的機器人(自動化設備);記憶晶片I/O等矽晶片等。從以上資訊科技的定義來看,資訊科技包括的範圍很廣,除了涵蓋電腦軟硬體設施外,尚有通訊、媒介與新傳播科技的功能。自從世紀末電腦的大量問市,無論大小企業都以電腦做為生產與管理的工具。電腦帶來的優點可說是無可計數,成就了無數人類過去「不可能的任務」,在創造或轉移新世代職場的生態中,有人成為「電腦達人」,也有人卻成為了「數位文盲」,姑且不論它所帶來的衝擊有多大,電腦可以說是推動人類文明,扣連「資訊化科技」與「資訊化社會」滾動的軸承。然而電腦的運用並非一般企業的專利,它同樣的也帶動著廣電節目製播技術的進步。電腦科技引領數位化的啟航,大量的數位化器材與功能,已成為廣電節目製作的必要工具。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數位化不僅是科技的變革,也是時代的趨勢,更是廣電業者的挑戰。資訊科技除了可提供節目製作上的便利效能與品質保證,更可應用在節目與廣告流程的編排,建立無帶化、無紙化的自動播出系統(Automation)與新聞採編作業;資料庫(Database)之索引與連結功能可有效掌握客戶資料或從事媒體資產管理的工作;媒體銷售、權利金、交易拆賬之中介及應用軟體也用到資訊技術;甚至硬體監控與管理也需要電腦的幫助,可見資訊科技對廣電事業介入之深。Microsoft(微軟)、IBM、Apple(蘋果)、Adobe等資訊業巨擘,早在幾年前已紛紛與各大廣播製造廠商合作共同開發製成相關軟體。傳統廣播製造大廠商如Harris、Sony、Thomson、Quantel等,也進行整併資訊相關部門,大舉進入廣播設備市場。資訊與傳播又興起一股「產業匯流」的熱潮,資訊科技將加速媒體產製、管理與營運現代化時代的來臨。

6. 購併帶動整合:
       「購併」(Merge & Acquisition)係指直接或間接購買目標公司部分或全部的股權,使目標公司成為收購者之轉投資事業,購併可使產品線延伸加寬,無論是藉著增加市場佔有率來提升市場獨佔力的水平整合,或是與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形成「規模經濟」(Scale Economics),有助於企業產品的行銷,進而使事業版圖的擴大。世紀末以來,以電信業、金融業為首的購併風興起,這股潮流帶動了全球經濟體系與市場結構的變化,為求企業的再造與狀大,購併似乎是一個有效即快速的手段,因此以「A+B公司」掛牌的企業,近期於國內外,時有所聞。現今廣播電視進入數位化,相關器材製造及行銷是一項高度科技研發與市場競爭的產業,購買現成技術、接收現成客戶,提供整合性的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是近年來資訊與傳播界最常聽到的名詞。
       因應媒體科技融合趨勢,建立「整合經營管理組織」的觀念,已逐漸成形。廣播系統的相容、器材的應用、設備的整合,使得廣播電視業者對整體服務(Turnkey)的需求日增,具有規模的廣電設備製造廠商為供應製作到播出的「全套服務」,皆以系統整合者(SI-System Integrator)自居,提出「STL」(Studio-to-Transmitter Link)的藍圖,「一次擄獲」廣電業者的荷包。廠商藉由系統整合達成行銷策略的整合,也正是「整合行銷」(Integrated Marketing)的目的,整合行銷不再只是為企業創造產品的利潤,而是要在使用者心中累積無形的「品牌資產」與「品質保證」。然而在這一波的產業的演進中,可以看出市場權力的演化是趨近發散(Divergent),不再有單一業者能掌控整體市場的能力,併購也許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採取「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是為一劑良方,策略聯盟的概念,可追溯自1980年代,產業界刮起策略聯盟的旋風,經常可見多國公司競相進行合作,尤其以航太、電腦、通訊、汽車、生化科技等五種產業最為常見。廣播與電視數位後,併購與策略聯盟作為,結合電腦、通訊、傳播器材廠商,以專長分工、整合行銷等手段,致力於廣播電視與數位多媒體系統的整合服務,是未來廣電設備製造產業的經營方向。

7. 東方金磚掘起:
       2003年10月10日一份《第九十九號高盛全球經濟報告》隨著網際網路傳送到歐、亞、美洲各國機構法人的電子信箱裡,這是高盛引起最大回響的報告。此一報告中指出:『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經濟崛起。他們合組Brazil、Russia、India和China四國的起首字母,稱之為BRICs(發音類似英文的磚塊brick),預測金磚四國將漸步取代全球前六大經濟體的地位』。高盛的報告中更認為:『世界經濟的風貌,在過去五十年裡改變劇烈,在下一個五十年,變動的幅度將一樣地戲劇化』。「四大金磚」含俄羅斯共有兩個半的國家落於亞洲,印度人口超過十億,中國更高達十三億,總計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目前世界人口約65億)。印度與中國屬高度開發中國家,以歷史經驗來看,是媒體發展最蓬勃的階段,由世界各大廣播電視設備製造業於2005年地區行銷成績與財報,也證明了這一點。
       好萊塢電影無人能敵,但是在亞洲的印度年產量近千部,是好萊塢的四倍,每天更有兩千萬的觀眾湧進電影院,享受影片帶給他們的樂趣,是印度十億多觀眾的休閒最愛。座落於印度孟買的「寶萊塢」,由於其英文名以B開頭,所以印度將它稱之為「寶萊塢」(Bollywood),以抗衡美國好萊塢(Hollywood),寶萊塢的印度電影工業,據印度電影協會估計,每年生產900部影片以上的規模,印度電影一年的出口就超過兩億美金,深受東南亞、中東、北非觀眾的喜愛,使得印度成為世界無可比擬的「電影帝國」。由於印度人民為影視聽的重度使用者(Heavy User),近年來經濟成長率高,成就了電影與廣播電視事業的快速發展,加上媒體匯流、數位科技與國家政策的配合,使得印度自然對廣電相關器材衍生了大量的需求。無獨有偶,相同的情形也發生在中國,由於北京申辦2008奧運在即,體育轉播需要大量且精良的廣播器材,過去傳播科技的發展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連,每隔四年立即直播、高品質的體育轉播提供了傳播科技最佳的展示舞台。1936年透過第一代的電子式攝影機轉播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體育轉播」。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日本向全世界展示在HDTV領域之研究成果。即將舉辦的2008年的奧林匹克也不煌多讓,在廣播電視業者在運動會轉播規劃、製作與傳輸上,目前中國正積極加緊腳步的部署當中,預計這兩年內勢必對廣播器材的採購,將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北京國際廣播電影電視設備展覽會-「BIRTV」是中國最具權威的廣播、電影、電視專業設備綜合展覽會,1987年第一屆BIRTV在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當時新落成的廣播大廳舉行,主辦單位為「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簡稱為廣電集團)。BIRTV是中國的NAB,歷史與規模都遠不比美國的NAB,但是,近年來隨著中國每年兩位數的經濟成長,「高集中」的單一市場特性,讓世界各大廣播器材廠商視為極具潛力的大餅,並在每年的BIRTV展會中,逐年進駐、擴大展出規模。2008年的北京奧運將帶動最後一波廣播器材的買氣,預期今明兩年的北京BIRTV的盛況將不亞於NAB規模。印度與中國近年來展現的「廣電事業發展」與「高消費能力」,這兩大東方金磚儼然成為全球最大廣播電視器材的最大「金主」。

8. 媒體重新定義:
       1817年瑞典化學家柏玆裏亞斯(Jons Berzelius)發現化學元素「硒」,1886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Heinrich Hertz)的電磁波實驗,1896年義大利科學家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發明了無線電,進入二十世紀的1920年,KDKA電台對公?進行首次的廣播,1936年英國開辦世界的第一座電視台,近五十年來同步衛星的應用、有線技術的進步、光纖導線的發明與數位媒體的誕生,上述種種通訊與傳輸科技的演化,無一不是廣電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可透過衛星截取空中的資訊、可攜式電信產品手機結合電視功能、行車中可隨時掌握世界之脈動、電視可上網、電腦看電視,「無所不在」的傳播能力,身為現代人「無時無刻」都可與媒體進行溝通,這些顛覆傳統的媒體使用模式,將可透過多元組合的「跨媒體」(Cross Media)達成。
跨媒體的核心是將內容的生產和各個傳播平台結合起來,各大媒體的觸角幾乎遍佈各個領域。跨平台、跨產業形成的跨媒體,使得傳播與電信互跨市場競爭,成為必然之趨勢。趴趴走的SNG、精緻化的高畫質、隨時點選的互動節目、行動可接收的方式、資訊化的廣播電視新面貌等。媒介將透過各類多元化的服務,產生白熱化競爭,滿足消費者對訊息的需求。在一個充滿自由競爭的媒體市場中,對消費者有利,但對產業卻是一種挑戰。媒體之間的「交叉傳播」與「整合互動」,如果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自由化市場機制」與「跨媒體經營佈局」,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這種現象不但是應運而生,而且必將應運而盛,這陣一波狂瀾意味著,傳播與資訊事業將率先齊步,進入一個沒有國土、疆界、障礙的「地球村」。作者歷年參加NAB大展的過程中,看見傳播科技的展現,也看見媒體產業市場結構的變遷,過去的廣播與電視,如今已成為多媒體(Multi-Media)環境下,資訊提供者的一員而非全部。除了廣播與電視傳播業外,資訊與電信產業正以全新的姿態展現於閱聽大眾的面前,反思「媒體」一詞是否需再行加以定義。

       由上述八項「觀見報告」,全球廣播電視產業,已實現完全市場化經營的模式,無論從科技發展、經營機制還是市場,業已成熟。在傳播科技匯流及各?業全球性市場統合的聲浪下,國際媒體市場隱然持續著解除管制、全球化、融合化及聚合化等四大發展趨勢,在相關?業整合熱潮下,電影、廣播、無線電視、有線電視、電腦資訊、電信、電玩等各相關產業迅速結合。數位化將帶來通訊、資訊與傳播事業的合流,產生「服務整合」、「通路整合」與「產業整合」等現象。順應這一波數位匯流的整合趨勢,推動數位化所帶來的「三網合一」(Triple Play)趨勢,善用科技資源,增加附加價值,開放性數位平台建構了未來數位媒體發展之願景。過去百年來,大眾傳播產業基於其滲透深、散佈廣的特性而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廣播電視在大眾傳播媒體扮演「資訊共享、傳播互通」之重要角色,未來將更行發揮其影響力。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傳播科技」成為廣電產業演化過程中的主要動力。在全球化時代趨勢、產業國際化思維的同時,技術、產品和創意都可被整個世界所共同分享,廣電製播數位化後,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實現,世界將變得更加平坦,但媒體市場無論在軟體與硬體的競爭上,將更為激烈。

參考資料:
謝奇任、唐維敏、甘尚平 譯/Charles Steinfield 著(民86),《大匯流 - 整合媒介‧資訊與傳播》,台北:亞太圖書。
汪益 譯/Eric McLuhan & Frank Zingrone 著(1995),《 Essential McLuhan  - 預知傳播紀事》,台灣:台灣商務。

國際五大廣播電視展覽及網址:
1. 美國 NAB    http://www.nabshow.com/  每年四月舉行
2. 新加坡 Broadcast Asia    http://www.broadcast-asia.com/  每年六月舉行
3. 中國 BIRTV    http://www.birtv.com/  每年八月舉行
4. 歐洲 IBC    http://www.ibc.org/  每年九月舉行
5. 日本 InterBee    http://bee.jesa.or.jp/  每年十一月舉行


聯絡我們

洋洋實業有限公司

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二段211號6樓之2

TEL:(02)2377-3090 

FAX:(02)2377-6363

E-MAIL: maggie@oceanictech.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