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NAB2006廣播展觀見報告(上)-洋洋得意報NO.6

 日期:4/20/2019 11:16:56 AM

NAB2006廣播展觀見報告(上)-洋洋得意報NO.6

洋洋實業團隊 撰 2006/7/20

      全球傳播、電子、通信業界歷史悠久最負盛名的美國廣播電視展-「NAB」(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ers)於每年春夏交替之間展開,今年也不例外,第83屆「NAB2006」如地如期地於2006年4月24日至27日在全球最大賭城-「拉斯維加」(Las Vegas)的會議中心(LVCC-Las Vegas Convention Center)舉行,展場分為北館(North Hall)、中央館(Central Hall)、南上樓館(South Upper Hall)、南下樓館(South Lower Hall)與戶外館(Outdoor)等五區。展示內容北館為「廣播/成音」、中央館及南上樓館為「電視/視訊/電影/衛星」、南下樓館是「多媒體」,以及戶外館的「戶外轉播/傳輸」等相關主題。展會期間吸引了全球五大洲各媒體、通信、資訊與傳播相關業者共襄盛舉,可謂盛況空前。對於拉斯維加市民來說,NAB只不過是全年會展中的一項例行公事,但是對全球廣播電視業者而言,都是以一種「朝聖般」的心情參與赴會。

        NAB為國際廣播電視大展之龍頭,廣受全球矚目,近幾年來所有參展商、參與者和主辦單位共同努力的結果,不斷強化服務意識,注重展覽會現場的展示、觀摩和研討環境,營造一種既專業又成熟的交流氛圍。NAB展會更融合了技術研發、軟硬體升級、人才培訓、激盪創意、前瞻未來於一身,呈現全方位的媒體發展面相及跨平台媒體、技術整合的展示,成為全球廣播業界每年切磋、交流以及傳播智慧不可錯過的盛會。今年展覽結束後,據美國廣播電視展官方統計,來自全球130個國家的參觀人數高達105,046人,可謂盛況空前,參展廠商或攤位數有1,496家,結合產官學各界的學術性的媒體論壇更超過200多場,展場並同時提供上百種相關報章雜誌免費索取,報導內容包含活動事件、相關新聞與新產品發表等。此次展場內容涉及廣播電視之視訊、音訊、前製、後製、發射、通訊、衛星設備暨服務,以及新一代多媒體、電腦與資訊科技應用等。今年的主題為「Immediate Future」(不遠的將來),它集成了「Immediate Education」(立即教育)、「Immediate Inspiration」(立即啟發)、「Immediate Innovation」(立即革新)等,三項組合意味著新傳播科技的實現-「即在此時」。

   二十一世紀是網際網路興盛的年代,身為大多數「後知者」的我們,真正感受到事變之亟,手足無措之際,這一股「數位化旋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態,侵襲著我們的世界。隨著資訊科技的應用與電信事業的壯大,以及其傳播對日常生活的滲透與影響,人們的社會關係、經濟活動、乃至於整體文化都已然有了重大的改變,這同樣地也衝擊著全球相關的媒體工業(Media Industry)。被稱為「媒體先知」的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曾提出許多為人驚豔的創新思維,他熱衷於「媒體科技」具有變革力量的論點,預見了廣播和電視普及過程中,可能造成的重大改變。在他一系列的研究和著作中,麥克魯漢所創的許多新詞彙已經成為我們談論媒體和社會時經常使用的詞彙。他對媒體的獨特見解,創造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冷熱媒體」(Hot and Cool Medium)等名詞舉世聞名。另外他提出的「媒介即訊息」(Medium is the Message)與「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等概念,更是震撼了當時全球的傳播界。套句現在的流行語,麥克魯漢真可謂為「傳播達人」。

       麥克魯漢一生著作不計其數,討論他的觀點之報導與書籍也為數不少,正負面皆有,其中1995年出版的《預知傳播紀事》(Essential McLuhan)是由麥克魯漢之子-艾利克‧麥克魯漢(Eric McLuhan)和法蘭克‧金格隆(Frank Zingrone)將麥克魯漢的訪談、講稿及具代表性的論文、著作加以收錄彙編成。本文以《預知傳播紀事》一書與今年NAB參展觀察作為連結,試圖以麥克魯漢的論述方法,就科技面、市場面與經營面等三方視角,在媒介數位化的「關鍵時刻」,提出八項「觀見報告」(觀察見解),勾勒「未來傳播趨勢」之輪廓;以「預知傳播紀事」,整理如下:

 1.建構數位絲路:
      「絲路」在遠古所指的是西元前202年由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闢,從古長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為主,因此而得名,它是中國當時通往西方貿易經商的重要渠道。現代絲路-「網際網路」(Internet)於1990年代的商業化應用以來,消除障礙、突破時空的影響力,使其成長速度之快、普及率之高,似乎是所有新興媒介所望塵莫及的。網際網路使用的範圍包含了電子郵件、網站瀏覽、線上遊戲、即時溝通、遠端通訊與資料傳輸等,在高度現代化的社會中,它是我們每天必需且必然接觸的媒體與溝通工具。近年來通訊科技日新月異,壓縮技術的成熟與ADSL寬頻網路(Broadband Network)的應用,使得影音資料於網路中流通,已然成為可能。這些技術的發展,使得各廣電業者紛紛投入網際網路之建構,增加網路電台(Web Radio)、網路電視(Internet TV)的經營平台。無論WebTV或IPTV都是以資訊為基礎(IT-Based)的數位電視系統,是近年來為之發燒的新興媒體,更引動其他領域產業的關注,視其為網際網路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lication)。如我國中華電信的MOD(Multi-media On Demand)與數位聯合電信的DFC(Digital Family Center)等,在不論及跨業與法規的問題,不限制科技的發展下,它將為電信業者在話務與數據的服務外,再增添一筆新的商機。
        以行銷的觀點來看,如果將影音節目視為「商品」(Products),在數位媒介的時代,廣播電視內容的「通路」(Place)延伸至電信網路,是傳統傳播業的夢想,更是創造媒體附加價值(Value Added)的機會。網路化的技術有別於廣電傳統的通路概念,形構量身訂做(Customer Made)、互動化(Interactive)、隨選化(On Demand)的機制,可依不同的用途建立各類型式的網路系統與規模,無論數位學習、數位典藏的大型資料庫系統,以及影音節目與生活資訊的平台等,都是目標行銷(Target Marketing)極具潛力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當網路與電視結合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頻寬與資料重新編碼的問題,為了使影音內容轉化為網路內可串流(Streaming)的資訊,進而使其成為電視家族的一份子,因此需要各類的轉換硬體之編碼器(Encoder)、內容製成、網路管理程式、人性化中介軟體與高效能網路系統等相關設備,因此資訊與電信科技投入傳播產業在所難免。新世代傳播寰宇的「數位絲路」,藉以數位科技將商業與傳播巧妙的結合,並透過匯流之勢達成「商機匯流」之目標,誠如作者所述,這樣的網路所投入的產業包含了電信、資訊與原傳播業,由本屆NAB展會觀察中,這些跨領域廠商的出現,已可略見端倪。

2.行動影視實踐:
        回顧1970年代,日本藉由卡式錄音機迷你化的「隨身聽」(Walkman)風迷全球,「隨身聽」成為延伸空間的音樂媒體。近年來音訊壓縮技術的進步,有效將資料壓縮為原來的二十分之一,使用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儲存技術的MP3 Player與IPOD;更成為現代年輕人的「必備行頭」。音樂CD般的品質,外加收音機、錄音筆、隨身碟等功能,近三、五年來,如同行動手機一般,席捲了整個3C市場(3C是指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和消費類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ics)。隨著3G(Third Generation-第三代行動通信標準)行動通訊的啟航,高頻寬的特性實踐了行動影視的服務,更塑造「可攜式媒體」的新紀元。3G影音是一種透過電信網路的創新服務,但是3G影音以「點對點」(Point to Point)的傳輸方式,受到電信頻寬(Bandwidth)的限制,在經營模式上費率較高。如以同收視時間相較,作者戲稱:比看電影還貴,因此仍未能讓消費者接受。有別於3G「點對點」影音服務的「點對面」行動電視是運用的廣播概念(Broadcast)達成,在頻寬運用與經營模式上較為有利,「下載共乘」的方式,可大幅降低使用者的負擔,讓閱聽人不但能「隨身聽」還能「走著瞧」,對於無線電視廣播業者,更視其為「無線救星」。目前世界有許多行動電視的標準,例如由歐規DVB-T發展出的DVB-H、南韓的T-DMB、南韓與日本的S-DMB、北美的MediaFLO等,規格極為紛亂,但由於全世界使用DVB-T標準的國家佔了極高的比例,預期DVB-H將成為全球行動電視的主流,甚至在許多非使用DVB-T標準的地區也相繼採用。
        「DVB-H」是歐洲數位視訊廣播技術發展組織(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Project),為了實現「行動收視」之未來趨勢,以原有數位視訊地面廣播「DVB-T」(Terrestrial-地面廣播)傳輸技術標準為基礎,所提出的「手持式數位視訊廣播」技術,其中「H」乃「Handheld」(手持)之意,而行動電話(Mobile Phone)是手持裝置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人手一機的高普及率,自然成為行動電視接收設備的「首選」。為了達成手機行動影視的服務,需要技術整合的領域極廣,其中包含:手機接收、廣播發射、中介軟體、電信通路、收費機制、多媒體及影音內容等相關產業。「行動電視」無疑是數位匯流時代的代表產品之一,更是國際間最受矚目的產業。在此次NAB展會上,有許多廠商和團體已進行DVB-H的整合與展示,可見廣播電視、電信、資訊業界,對行動電視參與的高度關注。DVB Project於2006年4月24日在NAB展會上舉辦了一次重要的記者會,公佈了DVB-H商業服務的期程計畫。在2006年底前,DVB-H將在義大利、中國以及美國部分地區開始。並擬定橫跨世界五大洲範圍的試播和試營服務,試播地點為澳洲悉尼、奧地利格拉茨、法國巴黎、美國匹茲堡、德國柏林與埃爾蘭根、義大利都靈、荷蘭海牙、西班牙巴賽隆納與馬德里、瑞士伯爾尼等地區,整個計劃也包含了我們台灣。從手機功能的加值、資訊服務的多元到影音內容的提供,如今已吸引全球超過100多家硬體開發及產品服務公司的參與。2006年NAB展會眾多DVB-H天線、發射機、編碼器、製作套裝軟體(Tool Kits)等新產品的亮相,全球化的合作、跨領域的整合,為新世代行動影視服務的實踐,跨入展新的里程碑。

3.高畫質低門檻:
        「高畫質電視」(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即高清晰、高解像度之意,高畫質是今年NAB展的重要議題,無論在論壇、展示與推廣,都成為焦點。在類比電視時代,觀賞高畫質的電視節目必須佔用非常大的頻譜資源。電視系統數位化後,視訊以MPEG-2壓縮技術(Compression Technology)、音訊則可以Dolby AC-3方式製作多軌環繞音效,壓縮技術不僅可將標準電視增加頻道數達成增加播出節目的數,還可以將高影音資料量,以原頻寬(6或8MHz)的電視昇級。高畫質是數位電視的獨特魅力之一,相對於傳統類比電視,提供了更穩定、更細緻的畫面,可使閱聽大眾享受如電影般的影音效果。但是高畫質節目的製作需要高成本,在現今電視頻道眾多,廣告分食大餅的情況下,投資器材回收不易,而數位化後頻道數的再度增加,業者的經營將更為困難,因此電視台始終對高畫質節目的製作,始終採觀望與保守的態度。一方面是對頻寬使用上的策略,另方面則是對高畫質節目所帶來的龐大開銷無法反應廣告收入的成長。然而高畫質節目是數位電視的一大特色,以行銷的觀點來看,它最具有差異化(Differential)的獨特賣點。近年來,在消費者市場上販售的新一代大型電漿(Plasma)或液晶(LCD)電視,都是以16比9的高畫質設計,如今正處於獨有寬銀幕電視,而無高畫質節目內容的窘境。
        高畫質節目的製作,主要器材的投資必須添購高畫質攝影機(HD Camera)、後製相關設備與環繞音效(Surround Sound)製作的多軌混音器(Multi-Track Mixing Console)。過去高價位、低感光度的高畫質攝影機,對於拍攝時的燈光使用的成本,更是一大開銷;後製相關剪輯、字幕、特效設備的價格更是高的驚人;多軌用電影規格的大型混音器,也非一般商業電視台所能負擔。今年NAB已有許多廠商展示低價位高靈敏度CCD高畫質攝影機,並搭配曠時、高速、慢速攝影等功能,使拍攝的節目更具多變性。在高畫質非線性剪輯(Nonlinear Editing)方面,已有數十家大大小小廠商加入生產行列,藉由電腦剪輯軟體整合數位特效、圖片動畫、字幕產生機與影音補捉硬體相關套件等,並可同時相容於現今使用的SD(標準畫質)畫面規格系統,目前已由新台幣數百萬元降至百萬有找。多軌混音器方面,今年的展示已未見類比式大型控制台(Analog Mixing Console),皆朝向小型化、多功化、網路化的數位混音器(Digital Mixing Console)為主,多層控板(Multi-Layer)、圖形介面(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音網連結(Networking)與5.1或7.1環繞音效輸出等,幾乎都成為標準配備(Standard Equipment)。數年前這些昂貴的高畫質製作設備,如今已以「高貴不貴」之勢,切入市場。從會場相關攤位「門庭若市」的景況來看,高畫質製作成本的門檻越來越低,將觸動電視業者對相關設備的投資意願,預期未來廣大的觀眾將可享受高解析、高音質、寬銀幕如同電影院般的新一代電視服務。高畫質節目是未來電視「數位內容」(Digital Contents)的主流,它將成為「數位家庭」(Digital Family)的一員,將指日可待。


聯絡我們

洋洋實業有限公司

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二段211號6樓之2

TEL:(02)2377-3090 

FAX:(02)2377-6363

E-MAIL: maggie@oceanictech.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