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高清視訊解析度與畫面比例-洋洋得意報NO.27

 日期:4/20/2019 11:55:23 AM

高清視訊解析度與畫面比例-洋洋得意報NO.27

洋洋實業團隊 撰 2008/4/25

        「標準解析度」(Standard Resolution)電視走向高畫質電視時代來臨,「高解析度」(High Resolution)提供的電視節目內容將直逼電影所呈現的畫質,未來全世界後製製作系統將整合拍攝、錄影與後製設備,統一之規格有利於影片製作的成本,可跨越電影、電腦、光碟及電視平台的製播與出版模式已成為趨勢。根據人眼的視覺特性,視覺最清楚的範圍是垂直視角為15°,水平視角為20°的一個矩形視野,因而電視接收機的螢幕通常為矩形,矩形螢幕的大小用對角線長度表示,並習慣用英吋作單位,一般電視機的35cm(14英吋)、 51cm(20英吋)、74cm(29英吋)…等都是指螢幕對角線長度。過去電視畫面的寬高比為4:3,為增強臨場感與真實感,現在LCD大尺寸的LCD電視大幅增加為16:9之寬高比,可提供高畫質電視或大螢幕高品質電視要求水平視角的增加。「高畫質電視」(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簡稱HDTV)的就是因應這種如臨現場感觀賞的趨勢而生,由於其圖像素(Pixels)超過百萬(1080:1920 = 2,073,600像素),畫面品質可與35mm電影相比,它是數位電視(Digital TV)很重要的應用,高畫質電視與類比電視(Analog TV)相比,影像資訊容量增加4~5倍;高畫質電視不僅能顯示高畫質的圖像,也能顯示高密度的文字與圖片。高畫質在包括中國大陸、香港與新加坡亦稱之為「高清」,是未來最接近電影的電視影像格式。

        類比時代,使用525條美規電視系或歐洲國家使用的625條的標準畫質電視,未來的家庭中將為高畫質電視所替代,其畫面的清晰度可以和35釐米的電影膠片畫面媲美。國際電報及電話諮詢委員會(CCIR-International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Radio)為高畫質電視下的定義是︰『當觀看距離為螢幕高度三倍時,高畫質電視機的垂直解析度和水平解析度應是類比電視的兩倍以上,畫面的寬高比16:9,有多聲道優質音訊。』

        早在數位電視概念具體成型前,全球電視工業就曾開始思索電視產業的蛻變。最初各國都鎖定在畫質的改善工程上,因此,數位電視的浪潮的前身即是「高畫質」(High Definition)電視的源流。「高畫質電視」(HDTV-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相關技術的理論最先開始於1948年。但是,HDTV是從1970年代才開始發展,日本幾家大公司和電視機構-新力公司、松下公司和NHK…等,進行高畫質電視的試驗。1981年,日本工程師們聯合展出了他們的高畫質電視,掃描線數高達到1125條。這種電視系統的缺憾是不能和目前的電視攝像、傳送與接收系統相容。1989年,美國沙諾夫研究中心(Sarnoff Research Center)研製成功一種高畫質電視系統叫做「先進化相容電視」(ACTV-Advanced Compatible Television),掃描線數達到1025條,雖比日本的高畫質電視略低,但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其相容的特性。

        目前國際無線電顧問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Radio Consultative Committee)還沒有最後作出決定,未來的國際市場採用哪種高畫質電視系統。因為,現存的三種標準:日本標準(經過技術改進,已經和日本國內現存電視制式相容)、美國標準、歐洲標準都只在自己的國家或結盟區域性相容,作為未來電視業發展的方向,國際間應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標準現在還是個未知數。

        「高畫質電視」的概念不僅在於提昇5~8倍的解析度而已,除此之外,是視角的增加由原先的4:3變成了16:9。高畫質的觀念是由「寬銀幕」的電影而來的,也就是「家庭劇院」的概念。當寬銀幕的電影剛剛在市場上推出時,電影製片發覺寬銀幕讓坐在前幾排的觀眾比以前就的窄銀幕更有「參與感」,尤其是豐富的視角更滿足了觀眾的「臨場感」。因此「畫面比例」決定了銀幕寬高的比例,其他的就是畫面尺寸的問題了。「畫面比例」(Aspcet Ratio)即一個圖像的水平(X-寬度)除以它的垂直(Y-高度)所得的比例,通常以「X:Y」或「X by Y」表示。目前在電影工業中最常被使用的是「Anamorphic-橫向擠壓規格」比例(即2.39:1)。目前電影與電視最常見的畫面比例有三種:「4:3」、「16:9」與「2.39:1」。傳統的4:3(即1.33:1)被使用於現今的許多電視畫面上,而它成功的後繼規格16:9(即1.78:1)則被用於高畫質電視上。

        過去電影35釐米有聲片的外觀寬高比例為1.33:1,稱做「Academy Aperture」(亦稱Academy Frame,影藝學院規格),國內也稱之為「標準銀幕」,它是由美國影藝學院推行的一種電影片規格,主要是用於35釐米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也是類比電視4:3的標準畫質規格(SDTV 720:480)。由於電影業希望與電視有所區隔,後來大部分在美國商業電影院放映的影片改為1.85:1的更寬銀幕比例的畫面,歐洲則是稍窄但同高的1.66:1。而商業劇情片通常是用35釐米底片配合壓縮鏡頭進行攝製。此種鏡頭會將被攝之影像壓縮以容入每一畫面內,放映時再水平擴展為原比例,最常見的比例是2.35:1。

        未來的電視節目會因為高畫質電視攝錄、剪輯、發射與接收系統的改變而使得影像達Full HD的16:9高畫質規格(HDTV 1920:1080),與過去電影1.66:1比例相近,音質方面多聲道環繞音效的加入,也獲得更大的改善,高畫質節目影像更具逼真度、聲音更具臨場感。高畫質畫面比例以1280:720為例至少有五種格率(影格速率,即Frame Rate,單位為fps-每秒鐘播放影格數),分別為60p、50p、30p、25p、24p(fps),又簡稱為「720p」(電視影像的掃描可分為「交錯式掃瞄-i」Interlace Scanning,或稱之為隔行掃描與「漸進式掃描-p」(Progressive Scanning,或稱之為逐行掃描兩種),還可分別表示為美國ABC電視台採用的720/60p、720/50p、720/30p、720/25p與FOX電影台採用的720/24p。目前除了美國與台灣個別幾個電視台或節目,搶先使用1280:720為製作HDTV節目標準外,世界各國,包括大陸、歐洲、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一代「HD DVD」和「Blu-ray Disc」,顯示解析度標準大都準備採用1920:1080的解析度,美國與台灣部份系統和節目之外,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統一採用1280:720的HDTV標準。目前數位電視HDTV的視訊採用MPEG-2進行壓縮,根據場掃描方式的不同,而新一代的數位高畫質使用的壓縮技術將採用MPEG-4的技術,它的壓縮率更高,更為節省頻譜與儲存空間,此項技術已大量使用在網路串流的高畫質影像當中,例如微軟的WMA-HD格式就是最好的例子。

         目前HDTV電視顯示器規格主要是以1280:720p與1920:1080p為主流,而接收1920:1080i的訊號,新一代的HDTV電視機也以利用「增點倍頻處理技術」轉換成1920:1080p的格式。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規格是1125p的影像訊號格式,1125p是日本NHK公司於1967年所訂立的「MUSE」HDTV的標準,水平影像頻率為67.5kHz,畫素為622萬,以漸次逐行的掃描方式,播放1920:1125/60Hz的超高解像度,1125p超高畫質、高亮度的畫面,堪稱目前最高的規格,在日本,甚至已經邁向超高畫質(Super Hi-Vision)的技術,解析度達到7680:4320,用這樣的解析度,連人體毛細孔裡面的毛都看的一清二楚,清晰驚人。從消費市場的規格而言,「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onsumer Electronics Association-CEA)和「歐洲信息與通訊技術產業協會」(European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ndustry Association-EICTA),提出的HDTV電視機規範,HDTV 顯示解析度必須達到1280:720以上。也就是說,上市的液晶和電漿顯示解析度,通用的標準解析度至少應該在1280:720以上才稱得上是HDTV電視。當我們使用寬螢幕的HDTV電視機觀看高畫質節目時,那遼闊的寬幅畫面、清晰細膩的逼真圖像、豐富分明的層次、自然亮麗的色彩,將帶來身歷其境的真實感和極大的視覺享受。


聯絡我們

洋洋實業有限公司

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二段211號6樓之2

TEL:(02)2377-3090 

FAX:(02)2377-6363

E-MAIL: maggie@oceanictech.com.tw